泥鳅又名鳅、鳅鱼,生长速度快,适应能力强,是我国重要的淡水经济养殖品种。据《2024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》,2023年全国泥鳅的养殖总产量达34.26万吨。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江西、湖北、安徽、江苏等省,占全国泥鳅养殖总产量的57.42%。泥鳅的主要养殖方式包括池塘养殖、稻田养殖和水泥池养殖。养殖泥鳅主要疾病有细菌性烂鳃病、赤皮病、肠炎病、车轮虫病等。现将泥鳅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。
一、细菌性烂鳃病
病原:柱状黄杆菌。
流行特点:发病水温为15~35℃,水温超过15℃时开始发病,水温越高越易暴发流行,致死时间也越短。水中病原菌越多,泥鳅密度越大,泥鳅抵抗力越小,水质越差,越易暴发流行。
主要症状:病鳅游动缓慢,对外界刺激反应迟钝,呼吸困难,食欲减退,鳃丝腐烂发白,尖端软骨外露,鳃上有污泥,多黏液,严重者鳃盖有透明小孔。偶见部分鳅体色发黑,尤以头部为甚。
治疗措施:外用:使用苯扎溴铵、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(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)。内服:根据药敏试验选用磺胺甲噁唑等敏感国标渔用抗生素拌饲治疗(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)。
注意事项:冬季使用生石灰彻底清塘消毒;泥鳅苗种放养时使用高锰酸钾溶液短时间浸浴。
二、赤皮病
病原:荧光假单胞菌。
流行特点:4~9月易发,尤其是高温季节,水温在25℃以上时危害更为严重。
主要症状:病鳅鱼鳍或体表部分表皮剥落,呈灰白色,肌肉开始腐烂,肛门部位发红,继而病灶处出现血斑,并逐渐变为深红色。严重时,病鳅体表充血发炎,鳍、腹部皮肤及肛门周围充血溃烂;尾鳍、胸鳍充血并烂掉,鳍条间的组织常被破坏呈扫帚状。常继发性感染水霉病。
治疗方法:外用:使用苯扎溴铵、聚维酮碘等消毒剂对养殖水体进行消毒,使用磺胺嘧啶等对病鳅进行药浴(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)。内服:根据药物试验选用敏感的水产养殖用抗生素拌饲内服治疗。
注意事项:避免鳅体受伤,苗种放养前用3%~4%的食盐水浴洗消毒5~10分钟;养殖期间定期消毒和调节水质。
三、肠炎病
病原:点状气单胞菌。
流行特点:鳅苗到成鳅均会发病。水温在20℃以上时开始流行,水温在25~30℃范围内进行发病高峰期,此病常与细菌性烂鳃、赤皮病等病并发。
主要症状:病鳅行动缓慢,停止摄食,鳅体发乌变青,头部显得特别,腹部出现红斑,肠管充血发炎,肛门红肿,轻者腹部有血和黄包黏液流出,重者发紫,很快死亡。
治疗方法:外用:全池遍洒戊二醛等消毒剂消毒水体(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)。内服:根据药物试验选用敏感的水产养殖用抗生素拌饲内服治疗,并可拌喂复合维生素、大蒜、五倍子等免疫促进剂以增强鱼体抵抗力。
注意事项:保持池水清新;投喂饵料坚持“定时、定点、定质、定量”原则,不投喂腐坏变质的饵料。
四、水霉病
病原:水霉属和绵霉属真菌。
流行特点:主要寄生于泥鳅伤口处和孵化的鱼卵上。水温在5~25℃可发病,最适发病水温为12~18℃。
主要症状:发病初期症状不明显,数日后病灶处簇生灰白色或白色棉絮状菌丝。感染严重时,皮肤破损,肌肉裸露,泥鳅食欲下降,瘦弱致死。
治疗措施:外用:使用0.04%的小苏打和食盐(1:1)配成的混合液全池泼洒。
注意事项:捕捉、运输等过程中应尽量避免机械损伤;鳅苗放养前用2%~4%食盐水浸浴5~10 min;加注新水或开增氧机,保持池水清新。
五、车轮虫病
病原:车轮虫。
流行特点:该病流行季节为5~8月,发病水温为20~28℃。
主要症状:常寄生于泥鳅的鳃和体表。泥鳅患病后摄食量减少,离群独游。严重时虫体密布,镜检可见大量的碟形、毡帽形内部齿轮状的车轮虫虫体。
治疗措施:外用:使用硫酸铜硫酸亚铁合剂(5:2)或国家批准使用的纤毛虫类杀虫剂全池泼洒(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)。
注意事项:硫酸铜有杀藻作用,使用后注意增氧、肥水和培藻;硫酸铜不能与含氯石灰同时使用。
六、小瓜虫病
病原:多子小瓜虫。
流行特点:流行于初冬、春末,水温在15~25℃时侵袭力最强。
主要症状:鳅苗至成鳅均可被寄生,寄生于鳃、皮肤和鳍,病鳅体表可见白色小点状孢囊,被覆一层白色黏液。寄生处组织发炎,鳃部还有出血,颜色暗红。
治疗措施:外用:使用20mg/L高锰酸钾溶液浸泡10~15 min。
注意事项:做好清塘消毒,定期使用生石灰兑水消毒;苗种放养前,用2%~4%的食盐水溶液浸泡5~10 min。(来源:省农业农村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