中华鳖,俗称甲鱼、团鱼,营养全面,具有重要的药用和食用价值,是我国重要的特色淡水养殖品种。据《2024年中国渔业统计年鉴》,2023年全国中华鳖的养殖总产量达49.75万吨。养殖区域主要分布于湖南、浙江、湖北、安徽等省,占全国中华鳖养殖总产量的69.40%。中华鳖的养殖模式主要为池塘主养和鱼鳖混养。中华鳖养殖过程中主要疾病有腮腺炎、浮肿病、红底板病、水霉病等,其中腮腺炎、红底板病等对中华鳖养殖危害较大。现将中华鳖养殖过程中易发疾病的防控要点介绍如下。
一、腮腺炎(鳖出血性败血症、鳖出血病)
病原:球状病毒。
流行特点:可以感染温室养殖的稚鳖、越冬后的种鳖,成鳖在复苏后或转入室外鳖池后也容易发病。主要流行于5~10月,6~7月为发病高峰期,流行温度为25~30℃。
主要症状:病鳖反应迟缓,焦躁不安,头向后仰起,口鼻喷水,全身浮肿,颈部肿胀严重,背甲和腹甲有点状或斑块出血,口鼻处流出血沫,腮腺灰白溃烂,腹腔和胸腔有血块或腮腺呈红色,肠内偶见水样充血。
治疗措施:外用:使用漂白粉全池泼洒消毒,间隔1天重复消毒一次。内服:拌饲投喂氟苯尼考进行内服治疗(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),连用3-5天;并可在饲料中拌喂三黄散等抗病毒饲料添加剂。
注意事项:制备组织匀浆灭活疫苗进行免疫预防;定期使用漂白粉、二氧化氯等氯制剂消毒鳖池和养殖工具,及时打捞死鳖并进行无害化处理。
二、浮肿病
病原:迟缓爱德华氏菌(为人、鱼共患的革兰氏阴性菌,广泛分布于自然环境和健康鱼体表)。
流行特点:该病多发生于11月至次年4月(即冬眠期间)。
主要症状:病鳖行动缓慢、全身苍白;颈部和四肢浮肿,不能缩回;剖检可见大量胶冻状的水肿液,腹腔内充满腹水,肝脏肿大坏死,心脏失血苍白。
治疗措施:外用:全池泼洒增氧剂,并使用碘制剂消毒水体(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)。内服:分离病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该菌敏感的国标渔药拌饲投喂。
注意事项:加强水质管理,保持水质清爽,溶氧丰富,不可使底层水缺氧;及时捞出病鳖并无害化处理。
三、红底板病
病原:点状产气单胞菌点状亚种。
流行特点:主要危害成鳖和亲鳖,幼鳖也可感染,传染性强,可导致成批死亡,死亡率为10%~25%。流行水温为20~30℃,4~9月为发病期,5~6月为发病高峰期。
主要症状:病鳖腹甲底板有发红发肿的斑块,重者溃烂,裸露部分腹甲;剖检可见口鼻充血发炎,肝脏肿大,呈紫黑色,肠道发炎充血,肠道内无内容物;病鳖食欲降低或停止摄食,反应迟钝,常静卧于池内,极易捕捉。
治疗措施:外用:使用漂白粉或二氯异氰尿酸钠全池泼洒消毒(具体用量参照水产养殖用兽药商品说明书)。内服:分离病原根据药敏试验结果选用对该菌敏感的国标渔药拌饲投喂。
注意事项:勤换新水,及时排污;避免在运输和养殖过程中导致鳖体受伤;发现病鳖及时隔离;死鳖及时捞出并无害化处理;发病季节,定期使用漂白粉和生石灰轮流消毒。
四、水霉病
病原:毛霉等腐生性水霉。
流行特点:流行时间为冬季和早春,水温为7~18℃时为发病高峰期,当水温超过25℃时发病较轻的中华鳖会自愈。
主要症状:病鳖背甲、颈脖、四肢等处着生肉眼可见的灰白色或白色棉絮状菌丝体,大多数情况下菌丝体因沾上水体中的污物而呈褐色;病鳖行动缓慢,食欲减退,直至体弱而死亡。
治疗方法:外用:使用0.04%的小苏打和食盐(1:1)配成的混合液全池均匀泼洒。
注意事项:冬季使用生石灰清塘消毒,杀灭水体和淤泥中的水霉孢子;合理控制养殖密度,保证饵料充足且质优;运输时要对成鳖采用成鳖布袋装运,稚鳖和种鳖采用内装浮萍或水草的竹篓或塑料筐装运,防止鳖体受伤而感染水霉病。
五、纤毛虫病
病原:钟形虫、累枝虫、聚缩虫、单缩虫等缘毛亚纲、缘毛目的固着附生种类。
流行特点:无明显的季节性,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在营养较为丰富的水体中易发。
主要症状:最初纤毛虫寄生于鳖四肢窝部和脖颈处,严重感染时寄生于背甲、腹甲、裙边、四肢等体表多处,肉眼可见鳖体表有一层毛状物或棉絮状物。患病的稚鳖活动缓慢,摄食困难,摄食量变小,生长发育停滞,体质日渐消瘦,最终导致死亡。
治疗措施:外用:使用硫酸铜和硫酸亚铁合剂(5:2)全池均匀泼洒,连用两次。
注意事项:保持水质清爽,及时捞出残饵;定期使用生石灰或漂白粉全池消毒。待纤毛虫被杀灭殆尽后,适当增大投喂量,拌食或泼洒维生素和黄芪多糖等免疫增强剂,同时改善池塘水质和底质,减少营养物质的积累和微生物的丰度,抑制寄生虫的滋生。(来源:省农业农村厅)