据全国农技中心预测,2025年全国水稻病虫害总体偏重发生,发生面积12.9亿亩次。其中,虫害发生面积9亿亩次,病害发生面积3.9亿亩次。二化螟总体大发生,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、福寿螺等总体偏重发生,稻瘟病总体中等发生,稻曲病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、白叶枯病、细菌性基腐病、水稻线虫病、稻蓟马、稻秆潜蝇、跗线螨、稻叶蝉、稻粉虱、稻瘿蚊等病虫在局部稻区发生。为做好2025年水稻病虫害防治工作,保障水稻生产安全,全国农技中心制定了2025年水稻重大病虫害防控技术方案。
坚持预防为主、综合防治,推进绿色防控、统防统治,以选用抗(耐)病虫品种、建立健康稻田生态系统为基础,落实生态调控和农艺措施,推广应用理化诱控、生物防治等绿色防控技术,合理安全使用高效低风险农药,服务水稻生产绿色高质高效。
(一)华南稻区。包括广东、广西、福建、海南等省(自治区)的传统双季稻种植区,重点防治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、二化螟、三化螟、福寿螺、稻瘟病、纹枯病、白叶枯病、稻曲病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,密切关注台湾稻螟、稻蓟马、稻秆潜蝇、稻瘿蚊、跗线螨、稻粉虱、橙叶病、稻粒黑粉病。
(二)长江中下游单双季混栽稻区。包括湖南、江西、湖北、浙江、福建等省的单双季稻混合种植区,重点防治二化螟、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、福寿螺、纹枯病、稻瘟病、稻曲病、穗腐病、恶苗病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、细菌性基腐病,密切关注白叶枯病、稻秆潜蝇、大螟、稻蓟马、稻叶蝉、三化螟、跗线螨、水稻线虫病。
(三)长江中下游单季稻区。包括湖北、江苏、浙江、安徽、上海等省(直辖市)的单季稻种植区,重点防治稻飞虱、二化螟、稻纵卷叶螟、大螟、福寿螺、稻瘟病、纹枯病、稻曲病、白叶枯病,密切关注细菌性基腐病、水稻线虫病、穗腐病。
(四)西南稻区。包括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重庆、陕西等省(直辖市)的单季稻种植区,重点防治稻飞虱、稻纵卷叶螟、二化螟、稻瘟病、纹枯病、稻曲病、南方水稻黑条矮缩病,密切关注黏虫、稻秆潜蝇、白叶枯病、细菌性基腐病、水稻线虫病、穗腐病。
(五)黄淮稻区。包括河南、山东等省以及安徽和江苏北部的单季稻种植区,重点防治二化螟、稻飞虱、稻瘟病、纹枯病、黑条矮缩病、稻曲病,密切关注水稻线虫病、稻纵卷叶螟、条纹叶枯病、鳃蚯蚓。
(六)北方稻区。包括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河北、天津、内蒙古、宁夏、新疆等省(自治区、直辖市)单季粳稻种植区,重点防治稻瘟病、恶苗病、纹枯病、二化螟,密切关注稻曲病、水稻线虫病、穗腐病、稻潜叶蝇、负泥虫、灰飞虱、黏虫、稻螟蛉、鳃蚯蚓。
(一)优先使用生物农药,并适当提前施用。化学药剂防治应达标用药,确保药效。
(二)白叶枯病等细菌性病害流行期,适当提高植保无人机飞行高度,减少叶面摩擦出现伤口导致病菌侵染。
(三)稻鸭、稻虾、稻鱼、稻蟹等种养区和种桑养蚕区及其邻近区域,应慎重选用药剂,避免对养殖造成毒害。
(四)稻田慎用有机磷类农药。水稻分蘖期尽量避免使用甲维盐、阿维菌素,破口抽穗期慎用三唑类杀菌剂,扬花期慎用新烟碱类杀虫剂(吡虫啉、烯啶虫胺、噻虫嗪等),减少对授粉昆虫的影响。
(五)根据抗药性监测结果,针对二化螟,在高抗地区建议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、阿维菌素,在中抗及以下地区限制氯虫苯甲酰胺、阿维菌素、三唑磷、甲维盐等药剂的使用次数,每季水稻不超过 1 次;轮换使用乙基多杀菌素、茚虫威等药剂。针对稻飞虱,暂停使用吡虫啉、噻虫嗪、噻嗪酮等已产生抗性的药剂;提倡使用高含量单剂,避免使用吡蚜酮单剂;应与烯啶虫胺等速效性药剂混配使用,严格限制呋虫胺使用次数,建议每季水稻不超过 1 次;交替轮换使用三氟苯嘧啶、烯啶虫胺、氟啶虫胺腈、茚虫威、多杀霉素等药剂。针对稻纵卷叶螟,在华南稻区建议暂停使用氯虫苯甲酰胺,应交替轮换使用茚虫威、多杀霉素、甲维盐等药剂,延缓抗药性发展。
(来源:“全国农技推广”公众号)